博主在高中开始就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选修课也选修了积极心理学,也有幸买过一些书本学习,由于学习压力和其他兴趣的缘故,一直未得以有大的发展,但近期两个月,由于生活发生了挺大的变化,(也导致博主博客没有太多的更新~O(∩_∩)O哈哈~),让博主又拾起来学习心理学的兴趣,于是博主又开始了新的学习方向。那么这次博主打算以恋爱心理学中的依赖型人格作为本文的重点,进行复制粘贴 ,啊不,进行讨论。。。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是不可估量和忽略的,博主算是被放养长大的,导致自己可能在某方面表现不尽人意,甚至使人厌恶,对爱与被爱的体验也是非常的少。
有害的童年经历(即使是那些没有被自觉记住的经历)会迫使我们闭上自己的心,试图自我保护免受进一步的痛苦。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都有过去的“包袱”,我们建造了情感疤痕组织的墙来封闭我们未愈合的伤口。这种保护屏障将我们和他人锁在外面,并可能抑制我们与他人建立密切联系的能力。这种自我保护的程度等于我们感知到的伤口的严重程度。
虽然说写博文,但是博主在心理学这方面,也只打算以兴趣的形式看看,也只是个小萌新,在以下博主的见解(复制粘贴)中若有误或不足之处,欢迎指出
愿看此文章的你,能早日找到自己的归属。
虽然说文章看起来比较抽象,但是确实真真实实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心理学源于生活,总结于生活,请相信它,或许你就是下列不安全依恋人格中的一点,只是没有表现出来,文章篇幅微长,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观看,建议在PC端(电脑端)观看
若有经历,那么体验或许会更深一些,这样更容易确定自己的依恋类型哟~
一:依恋人格的特点
“依恋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John Bowlby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该理论当时用于研究婴儿和父母之间的情感关系。到了80年代,Hazan和Shaver将这种依恋理论放在用于研究成人恋情的关系中。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成年人的行为可以从他儿时中找到痕迹。人们对于伴侣的依恋风格,和儿童期对于母亲的依恋反应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1.四种依恋人格
根据一个人的焦虑程度和回避程度的强弱,我们可以将依恋型人格分为4种:安全型、回避型、痴迷型、恐惧型。
更多人是偏向于安全型依恋人格,少部分是不安全型也就是(回避型、痴迷型、恐惧型)
所谓焦虑程度,即是当面对一个难题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悲观多一些还是平静多一些;回避程度,指面对一个难题时,我们本能产生的要逃避的程度是多少。根据排列组合,即可得到以下4种依恋人格:
焦虑程度低+回避程度低=安全型人格(Secure attachment)
焦虑程度高+回避程度低=痴迷型人格(焦虑型人格)(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焦虑程度低+回避程度低=回避型人格(Avoidant attachment)
焦虑程度高+回避程度高=恐惧型人格(Disorganized attachment)
2.安全性依恋人格特点
他们在对待恋情时,不会疑神疑鬼,他们对另一半有信任感,他们会在一段关系中感到安全感,他们不担心也不怕另一半会抛弃他们。对于恋人之间做出的亲密动作如拥抱、亲吻等等,他们不会抗拒。安全型人格是4种人格中最适合做恋人关系的,是最理想的状态。 (博主很希望是这个状态~也努力的向这个状态发展)
3.焦虑型依恋人格特点
焦虑型依恋人格是一种非常渴望亲密关系和别人关注的一类人格。焦虑型依恋人格者在社交关系中非常没有安全感,甚至对自己的伴侣和亲密关系的朋友没有足够的信任,他们渴望依赖,但是又患得患失。
希望自己能够融入对方的生活圈,工作圈,朋友圈,但现实往往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类人会感到非常的焦虑,稍有风吹草动便害怕被抛弃。所以,这类人往往也十分多疑。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变得特别的粘人。(通常也称为“作”,例如:你为什么不接我的电话?”“为什么微信没有秒回我?”)
1)粘人,怕被抛弃
2)容易被小事激怒,想象力丰富
3)自我感动式付出
焦虑型伴侣总是忍不住想要取悦对方,忍不住想付出。可往往付出的并不是对方需要的。
比如对方工作压力大,可能只需要一个人静静,而你却规划好了旅行,想请他出去玩。在没有问过对方需不需要的情况下,已经完成了自我感动的付出。
甚至为了把伴侣留在身边,牺牲自己的空间和自由。
4)控制欲强
因为害怕失去,总是频繁的过问伴侣的生活状态,并加以干涉,甚至阻止对方参加正常社交活动,给伴侣造成压力和困扰
5)情绪波动大,反复。
4.回避型依恋人格特点
注意哦~回避型人格和回避型依恋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性格独立,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不依赖他人,拒绝和他人靠近,讨厌亲密关系。和回避型人格的人谈恋爱,你会感觉有他没他一个样,他们在一段感情之中表现出的行为和态度,是很平淡的,甚至是冷漠。渴望爱却又逃避爱,有很强的界限,很少人能够进入他们内心。
回避型依恋的很适合跟他们做普通朋友,在没有进入他们心里的城堡时,他们可以与你很好的相处,一旦从朋友进入到了伴侣关系或者是闺蜜基友的关系时,开始的时候还好,大家在互相的适应,她也很开心能够有这样的一个人能够关心能够爱护他们。可是渐渐的,随着关系的亲密他们就开始有了躲避的情绪,他们渴望独立,想要独立,想拥有自己的时间,希望自由。她们会排斥亲密的行为,甚至一起吃饭他们也会不自在,当你想要向他靠近的时候,她们会想你为什么不能独立呐?你难道没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吗?
1 、对亲密关系有着消极的态度,对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有着怀疑的态度。
2、渴望爱却又逃避爱,有很强的界限,很少人能够进入他们内心。
3、适合做普通朋友,一旦确定亲密关系,整个人就会开始疏离排斥。
4. 客观理性且“冷漠”,不喜甜言蜜语。
5、回避型恋人很独立,不习惯依赖。
6. 对甜言蜜语的反应不同,很难从她们口中听到情话,甚至你说情话,她们还会感到不自在。
7. 对亲密接触很抵触,习惯独处,不习惯情感互动。
8. 共情能力较差
5.恐惧型依恋人格特点
我很喜欢你,但是当我发现你也喜欢我的时候,我好像就不那么喜欢你了,甚至讨厌你。和恐惧型人格的人交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上一秒她对你爱的死心搭地,下一秒就莫名对你发火,叫你滚蛋。他们面对一段恋情的时候,常常伴随着很高的焦虑感,害怕另一半离开他们,但是当另一半试图亲近他们时,他们又表现出极强的排斥,冷漠对方,这样的心理是很矛盾的。
渴望爱又排斥爱,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段关系中的表现就是若即若离,让人拿捏不准。两个人处于陌生的关系,会非常的热情。可一旦陷入爱情中,就会不自觉的疏远对方,尽管也在爱著,却不想跟对方有积极的回应。当对方向自己表达爱意的时候,有种本能的厌恶;当关系过于亲密的时候,会想要逃离,淡化这种情感联接。
他们不认为自己具有吸引对方的魅力,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认为伴侣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想要获得对方的青睐,自己必须付出很多,表现得很出众才可以。
随着多次对亲密关系的无助感进行强化,最后会演变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使得他们放弃挣扎,进入无力的状态。
恐惧型依恋者,他们的想法常常较为负面,认为自己哪里都不够好,认为让伴侣看到他们的缺点,就会被抛弃。
对于亲密关系是处于恐惧的状态,他们不但担心自己会受伤害,同时担心另一半会也会受到伤害,所以想要逃离。
可谓是: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升级版
表现与回避型依恋人格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故可参考第4点。
博主认为,回避型依恋人格和恐惧型依恋人格是有很多共同特点的,他们的回避型依恋人格或者恐惧型依恋人格可能衍生出性单恋,这样的心理状态,但并不是心理疾病。
6.性单恋(Lithromantic)
Lithromantic只是一网络流行词,约起源于2015年,截止2020年没有任何文献或心理组织承认。性单恋是当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你会非常喜欢他,但是一旦你喜欢的人回应了你的感情,你对于他的兴趣就会大减,如果对方开始对你展开追求,你甚至会讨厌或者是厌恶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在被性单恋困扰着,他们渴望爱情,渴望被爱,但是一旦接收到别人的情感回应,他们就会克制不住生理反应的去讨厌他。他们根本无法进入一段正常的恋情,就算能够如愿进入恋情,他们的恋爱时间也会非常短。所以性单恋者经常会被误会成玩弄感情的人。但是他们也是性单恋的受害者。以为是不够喜欢,可有时候往往。。。并不是
二:依恋人格产生的原因(原生家庭因素占比大)
在学习心理学之前,博主就一直认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但博主有时候并不知道它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此次的了解发现,人的依恋人格的产生与原生家庭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成年人的行为可以从他儿时中找到痕迹。
1.焦虑型依恋人格产生原因
有一种比较官方的话是:当儿童哭闹时,父母哄或者不哄都没关系,但是如果父母一会儿哄,一会儿又不哄,儿童会认为他们跟父母的关系是不稳定的,他们难以预料父母即将用何种方式对待自己。父母忽冷忽热的回应,儿童会产生一种害怕被抛弃的恐惧情绪。因此为了获取关注,他们会通过哭闹,缠住父母,如果这些都没有奏效,就会变得很愤怒。即:会害怕父母会随时抛弃他们。
可以稍微回忆一下童年,看看你的童年是否有过类似这样比较深刻的记忆,父母因为外出工作没办法搭理你,你如何穷追不舍他们也只能暂时离开,一离开就是很长一段时间,一年半载或者一个月,以至于你印象很深刻直到现在也还记得。久而久之,自己的内心会变得敏感。
2.回避型依恋人格产生原因
回避型依恋人格,博主是有遇到过的,但因为博主当时的无知,让博主并没有意识到
安全感是孩子在婴幼儿时期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所获得的体验,是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获得的笃定的爱。当孩子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父母的回应总是积极而正面的,那么在孩子得认知里,自己就是被爱的,被呵护的,无论父母此刻在不在身边,孩子心中都会有非常稳定的安全感。而最初缺乏母亲照料与肯定的孩子将会缺乏最初的安全感(相关论证有母婴分离实验,恒河猴实验等),那么一部分孩子就会告诉自己,我只能靠自己,我的父母并不喜欢我,没有人会喜欢我,在后续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没有安全感及自我否定等问题会再次出现。
这时虽然孩子已经成人,但是最初不被喜欢的不良感受却不会发生变化,所以他依然会觉得不被任何人喜欢和接受,哪怕对方真的很喜欢他,他依然没办法与他人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及亲密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回避给人的感觉就是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是他们也是有亲密需求的,有时候也会想靠近自己的伴侣。被爱的渴望与被抛弃的恐惧来回拉扯,导致回避内心矛盾而纠结。
3.恐惧型依恋人格产生原因
这类孩子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当父母离开时,他们会很害怕,另一方面,对于父母爱的亲近,他们选择回避,拒绝亲密。产生原因与回避型依恋人格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故可参考第2点,总而言之:缺爱
4.安全性依恋人格产生原因
安全型人格的人在婴儿发展时期,可谓是饿了就有奶喝,哭了就有人照顾,婴儿对外界作出的一系列反应,父母都会给予回应,在父母离开的时候,会伤心,但是会相信父母是不会抛弃他们的,是会回来的。可谓是最舒服的依恋人格,童年少有阴影,就算有,也会因为外部的环境帮助下而治愈
5.性单恋形成的原因
性单恋和回避依恋”,容易弄混。对于回避来说,是走入亲密关系后,可能会感到各种不适应,各种想要从中逃离出来的冲动。
对于性单恋来说,是任何来自他人的,对于自己情感范畴上的亲近,靠近,示好,都会让自己感到不适,感到想要逃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个体能够在主观意识范围内,认识到自我的体会就是:
自己排斥的不仅仅是某个人,而是任何想要和自己,从情感层面上,发起链接,这件事。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性单恋极度反感的情感链接。
在对性单恋者们的成长经历剖析中,我们发现她们往往经历了一些事件,导致自我价值认定过低。这些事件可能是长期受到父母的冷落与忽视,无论她们如何努力的想要通过夸张的言行和优异的成绩去引起父母的注意,都以失败告终;可能是热烈持久地追求某个异性却遭到断然拒绝,甚至是嘲笑和奚落;也可能是校园时期受到同班同学的霸凌和孤立。这些事件最终导致了一个结果:使当事人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或者掉进另一个陷阱——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俯视着所谓的“爱”,认为“爱”是一种低级的情感,无(千)坚(疮)不(百)摧(孔)的自己早已不需要那种东西。(来源:知乎,侵权删)
大多长时间单身或每段恋爱都很短暂。是的,很难建立亲密关系。恨不得马上逃离,那反倒是解脱。
之所以会这样,心理学上分析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有可能幼时缺爱。在应该被爱呵护的年纪,却并没有得到相应份量的爱。慢慢的,这种对爱的渴望会变成对爱的幻想。
没到手前,你是我的幻想,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到手后,发觉原来你也没有那么高攀不起。结果,幻想破灭,厌恶产生。
二是长时间单身,一个人惯了,突然的亲密关系令人恐惧。“我好喜欢你,但两个人的相处适应既麻烦又累人”,算了算了。一个人那么舒服自在,何必自找麻烦。
不管是过去的阴影还是现下的状态,它们其实早就给人生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伤好疤还在,可见这辈子都绕不开那影响,这辈子都不消安宁。
三:应该怎么调节呢?
博主认为:每个人身上的依恋特质并不是一直持续不变的,随着关系经历和经验的累积,认知能力也会发生变化,我们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其他人,它会影响个体在不同依恋维度上的位置。并不是说:”啊~都这样了,那就这样了吧。” 其实不是的,此处只列举部分,若需要请自行查阅资料
1.焦虑型依恋人格调节
1.与伴侣直面沟通,请求协助
如果你能了解你的焦虑感从何而来,那应该也让伴侣了解。可以告诉他你焦虑形成的过程。同时,把你真实的诉求告诉对方,放下所谓的面子和防备。用乐观积极的态度看待两人的关系。让他知道,你是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抛弃,并非不信任不尊重他。在对方理解你之后,才能理解你的难处,安抚你的焦虑,不让误会越来越深。
2.从其他外部因素获取提升安全感
也就是,不要把安全感,寄托在伴侣一个人身上。“让自己忙起来,就没空去管他了”,人不能太空太闲,否则就容易想太多。这不止是时间精力上的转移,也是有一定的心理依据的。
焦虑型依恋,并不是没有爱别人的能力,而是常常用错了方式。
所以只要把沟通方式和自己的心态转变一下,再适当发挥自己的优势。把焦虑不安转变为细腻体贴,把暴躁愤怒转变为有话直说。
3.作为焦虑型依恋者,你可能会拥有,比别人更敏锐的洞察力。拥有共情的能力。能更好的理解别人所需要的安全感。
比如,你知道你在孤独的时候特别需要人陪伴和理解,那在伴侣遇到困境的时候,你更愿意陪在他身边,与他共进退。
利用好这份共情,因此而提升:令人幸福的能力。
2.回避型依恋人格以及恐惧型依恋人格调节
1.不断调整看到有人真的可以在乎你(博主:真的真的!!!!)
2.看到自己值得被爱(博主:值得值得!!!!)
3.调节自己的自卑心理,提升对自己的自信(博主:一定要自信!!!!)
尝试释放和表达那些被羞耻感压抑的感受,一个依恋理论的学者曾给出如下建议:“说你真实的感受。真正在意你的人不会介意,也不需要在意介意你这么做的人。”压抑表达却会被所有人介意,没有例外。
4.另一半应该要保持距离感,多陪伴,多理解,
5.把你的情况通过引导性的方式告诉对方,通过产生原因,表现行为等方面来解释为一种正常出现的心理现象。 以避免恋爱中产生排斥以造成的不理解和误会。通过双方共同行动来化解心理障碍。
3.性单恋的治愈
性单恋在心理学研究上算冷门系。性单恋(Lithromantic)目前只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所以博主并没有找到特别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通常参考回避型依恋人格的调节方法),或通过伴侣治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也需要伴侣的理解和包容,但愿意陪你走下去的人,何尝又不是在这个快餐化的时代中可以让你放心依附的人呢?
抑郁症都可以慢慢治愈,为什么它不可以呢?
愿得了这种问题的你,终有一天能被治愈。
四:偷偷告诉你呐~
(博主似乎是偏向于焦虑型依恋人格的,博主也在向着更安全的依恋人格方向发展)
据说人一生会遇到过8263563人,遇到一个喜欢自己的人不容易,遇到两情相悦的人更难,多珍惜眼前,不要到了最后。。。就只剩下了遗憾~
恋爱本身就如同做数学题一样,或许第一次写,写得千疮百孔,第二次,还是不尽人意,第三次。。或者更多,一次又一次的改错,一次又一次了解自己,一次又一次的了解感动,了解兴奋,了解悲伤,了解难过。最终使自己越来越成熟。对吧?
当然也请在看文章的你,希望你能明白,没有谁是你不可或缺的,活了几十年,不照样过来了吗?再次祝愿看此文章的你,能早日找到自己的归属。
参考资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E%9D%E9%99%84%E7%90%86%E8%AB%96(维基百科 需要魔法)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tachment_in_adults(维基百科 需要魔法)
https://www.center4familydevelop.com/adults.htm(需要魔法)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1702341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9468700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6122673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o4y1X7tM/?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
https://www.jianshu.com/p/45f067e58cf8
相关文献:
- The Nature of Love (1958) – Harry Harlow, American Psychologist, 13, 573-685
- Flaherty, Serena Cherry; Sadler, Lois S. A Review of Attachment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Adolescent Parenting. 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 1 March 2011, 25 (2): 114–121. PMC 3051370 . PMID 21320683. doi:10.1016/j.pedhc.2010.02.005
写的啥啊,这是